一进伏天智财资本,热得让人连饭都没胃口。
人还没动,汗已经出了一身。这个时候,要是还顿顿吃大鱼大肉,肠胃可真受不住。
鸡鸭虽然是好肉,但到了三伏天,吃得太多反倒容易觉得腻,还容易“上火”。不少人这时候开始犯愁:吃什么既能补点能量,又不怕上火,还不担心发胖?
这种食物,是豆腐
别看豆腐软绵绵的,营养价值可不低。豆腐是由黄豆做成的,富含优质植物蛋白,钙含量也高。和鸡鸭比起来,它几乎没什么脂肪,却能提供相当一部分人体需要的能量。
更重要的是,豆腐性平偏凉,不容易上火。对伏天来说,这就特别合适。
很多人一入伏就容易口干舌燥、嗓子不舒服,有时候还便秘、上火起痘。这类表现,往往和体内“热盛”、“津液耗损”有关。
吃点性凉的食物,比如豆腐,就能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起到清热润燥的作用。
伏天为什么不适合多吃鸡鸭肉?
很多人觉得伏天出汗多,身体消耗大,要补一补。于是鸡鸭汤端上桌,天天喝。但真这样吃下去,不光没补着,反而可能加重了身体负担。
鸡肉、鸭肉本身是好食材,有营养、有蛋白质。但伏天本就气温高、湿气重,人的肠胃功能容易减弱。
吃得太油腻,反倒会出现食欲差、腹胀、消化慢的问题。而鸡鸭属于温热性食物,摄入过多,更容易引发口腔溃疡、牙龈肿痛、身体发热等“内火旺”表现。
特别是年纪稍大的人,身体调节能力本就下降,再加上伏天湿热交加,一点点饮食失衡,就容易引发肠胃不适或者“三高”波动。
与其纠结怎么“补肉”智财资本,不如用豆腐这样的平和之物,慢慢调养身子,还不会让身体上火。
豆腐的营养,并不比肉差多少
不少人觉得:豆腐吃着清淡,能量也少,那肯定营养跟不上。其实不然。
按照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数据,100克豆腐的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8克左右,而且是优质蛋白,容易被吸收。对于需要控制脂肪摄入的人来说,豆腐是相当合适的蛋白质来源。
豆腐中的钙也不少。很多人上了年纪,最担心的就是骨质疏松,医生总会建议多补钙。而豆腐恰好富含钙质,又没有动物脂肪里的胆固醇,是老年人补钙的好选择之一。
此外,豆腐中还有镁、铁、磷、锌等微量元素,虽然量不大,但日常吃点积少成多,也是一种不错的补充方式。
更重要的是,豆腐易消化、易吸收,不容易给胃肠道带来负担。三伏天里,不少人动一动就出汗,胃口本就不好,吃点豆腐反而更容易“养住身子”。
伏天饮食,关键是“清”“淡”“顺”
天气一热,人的“阳气”往外走,体内“津液”容易被蒸发。如果饮食上还大鱼大肉、火锅烧烤,那身体更吃不消。伏天吃饭,讲究的是“清淡滋养”,而不是“火上加油”。
除了豆腐外,像冬瓜、丝瓜、黄瓜、绿豆、藕这些当季蔬菜,也都是很适合伏天的食材。
它们性凉味甘,有利水祛湿、清热解暑的作用。可以和豆腐搭配起来做菜,比如冬瓜豆腐汤、丝瓜炒豆腐、黄豆炖豆腐,既养胃又不生火。
而那些偏燥、偏热、油大的食物,比如羊肉、辣椒、油炸食品,伏天最好少碰。吃多了容易引起上火、痘痘、便秘,还可能加重原有的高血压、高血脂问题。
不少人可能觉得,吃得清淡会不会营养跟不上?
其实只要食材搭配得好,豆类、蔬菜、谷物结合在一起,也能补充足够的蛋白、维生素和能量。清淡不等于清汤寡水,关键在于食材选得对。
豆腐虽好,吃法也要讲究
豆腐虽好,也不能乱吃。有些人一吃豆腐就胀气,可能是肠道菌群或消化酶的问题。对于这类人群来说,可以选择内酯豆腐或经过炖煮的软豆腐,更容易消化。
豆腐虽是“清凉之物”,但搭配不当,也可能引起不适。
比如豆腐不宜与含草酸高的菠菜长期同吃,否则容易影响钙的吸收;也不宜与高油脂、高胆固醇的动物内脏长期搭配,否则容易加重肝肾负担。
做豆腐菜肴时,尽量避免重油、重盐。比如“煎豆腐”“豆腐火锅”这些做法容易摄入大量脂肪,不如简单清炖、蒸、凉拌更适合三伏天。
平时可以考虑用豆腐替代一部分肉类。比如做汤时,鸡鸭换成豆腐丝、豆腐块,加点当季蔬菜,一碗汤清爽又解暑,比肉汤更养人。
饮食是一方面,三伏天的健康还离不开作息、运动和心态的配合。
三伏天,养的是气、调的是神、润的是胃。豆腐,恰好就是这种“以柔克燥”的代表。它不像药那样见效快,却能悄悄滋养身体,让人过一个不虚不燥、不燥不累的伏天。
参考文献:
【1】王云. 豆制品营养与健康功能研究进展[J].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, 2023, 35(3): 290-295.
【2】李颖. 夏季饮食调养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[J]. 中华养生保健, 2022(12): 40-43.
【3】刘斌. 三伏天湿热与脾胃调养探析[J].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, 2023(5): 45-47.
声明: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智财资本,故事情节纯属虚构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。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